本以为可以过几年安稳日子,却没想到才过了几十年,朝廷就因为外敌入侵变得动荡不安,改革派为了维护皇室统治,多次出台救国实业政策,当时的宋家倒也出了几个能人,跟着出国留学,又花大价钱买入新型设备,重抄旧业开起了纺织厂。
宋家最辉煌的时代,宋氏纺织厂拥三家分厂,有上千名女工在宋氏任职,产品远销南洋,还一度成为陕省首富。
抗战期间,宋家当家人宋清荣,也就是宋知时的爷爷,用宋氏自己生产的国货对抗洋货的倾销,以实业支持抗战,后在炮火声中,宋氏纺织厂几度被迫搬迁停业。
宋爷爷大半辈子兢兢业业,为国为民,膝下唯有一子,也就是宋知时的父亲,但他却在宋知时出生前就牺牲在了战场上,所以严格来说宋知时是遗腹子。
除此之外,宋知时上头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宋知意,二姐宋知音。终于有了男丁继承家业,可想而知宋知时出生时老爷子有多高兴。他直接大摆几十桌流水席,邀请了当时诸多党派领导人和社会名流,也为后来的灾祸埋下了伏笔。
建国以后,宋氏纺织厂被国家收购成为国营纺织厂,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再后来运动开始,宋氏几位当家人一部分远走他乡,剩下的纷纷下狱,得益于宋老爷子的先见之明,宋知时等几位小辈才被勉强保住。
大姐宋知意被远嫁给了京城一个工人,二姐宋知音下嫁到陕省河洛市下辖的某县级农村,连带着宋知时也被强制送到了河洛。
河洛是整个陕省最贫穷最偏远的一个城市,虽处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却并不丰富,放眼望去便是看不见尽头的黄土高坡和窑洞,人们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
不过到了近代,河洛被发现了大量煤矿资源,稍稍有了些发展,但还是让自小生活在繁华省城的宋小少爷极不适应。
不适应还只是次要的,最让宋知时不悦的是,他其实是被迫“嫁”来河洛的。
河洛古称洛安,在古代曾几度繁荣,出过不少名门望族,传说某个以此为封地的王爷,是汉朝某位皇帝的嫡亲弟弟,因其酷爱男色,便准许河洛男男相亲。由此,结契之风盛行,并成为河洛一带旧俗而延续千年。
后来在时代的动荡变迁中,人们发现结契也是不错的选择,皆因男子之间不需要彩礼嫁妆,可以省下一大笔钱。而且以前普遍缺少壮劳力,两个男子结契为兄弟,可以一起劳作养家。如果想要子嗣,哪里都可以领养,乡野中多的是没有父母的孩子。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了新的婚姻法,加上结契不利于国家人口增长,这一旧俗就被废止了。但在农村仍然有不少人家会选择结契,而且结契本来也不具有法律效益,如果反悔又想重新结婚也是可以的,所以结契一事屡禁不止。
宋知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宋老爷子打包送到了河洛,户口也被迁到了河洛,跟顾淮结成了契兄弟。
但是两人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婚后生活也并不幸福,如书中所写,勉强支撑了三年,“婚姻”就破裂了。
“离婚”以后,宋知时独自踏上回省城的路,谁料这条归家之路,却成为了他的亡命之路。
本来宋知时死了也就死了,可谁知道他并没有去投胎,而是魂魄滞留在了人间。
头几个月,宋知时对自己的状态很感兴趣,当时他魂魄虚弱,去不了太远的地方,只能每天围着顾淮转,看他下矿井,看他开会,看他洗衣做饭睡觉。
可惜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人物整理:
爷爷:宋清荣
大姐:宋知意
二姐:宋知音
男主:宋知时
(这样会不会更容易理解呢?)
防杠:排雷必看,本地有结契旧俗,但并不合法,不喜勿入。河洛这个城市无原型,只是以我去过的几个陕西的城市来写的,是个融合型地域。
不过陕西确实煤炭资源丰富,而且好吃的巨多,我呆的时间最久的地方是宝鸡,宝鸡也是个很好的地方,虽然我一直高原反应,导致人晕乎乎的,但是那里交通便捷,靠近甘肃青海,去哪儿都可以,还有一望无际的塞上牧场。初到那里,就被一家饺子店惊为天人,但是据说老板夫妇是河北人?反正贼好吃,非常推荐大家去陕西旅游。
第3章 回忆
宋知时偶然从二姐口中得知,大姐夫刘爱民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谣言,硬说大姐的孩子不是自己的种,两个人开始闹离婚,最后还堂而皇之地带着小三登堂入室。
他的死讯传到京城,更让大姐悲痛欲绝。
大姐虽性子柔弱,却也是大家族培养出来的小姐,她受不了这份折辱便离婚带走了孩子。
在那个年代,一个刚离婚的女人,又没有工作,抚养一个孩子何其艰难,他的死磨灭了大姐的精气神,没过几年,她便抑郁病逝。
大姐没了以后,大姐夫跟二姐抢起了外甥的抚养权,但二姐自己家孩子一大堆,其实并不适合再养育一个孩子,就在这危急关头,还是顾淮强势出击,把孩子领养走了。
之后宋知时掌握了力量,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他时而外出增长见识,时而会去二姐身边,不过二姐生活美满幸福,儿女们都很有出息,倒也没什么好操心的地方。外甥宋世安被顾淮这个单身汉照顾得妥妥贴贴,宋知时再无遗憾,开始了四处游荡的生活。
他见证了这个国家从四分五裂走向和平统一,再从积弱积贫发展到今日的辉煌,看着一个又一个熟人从青葱少年变成中年最后垂垂老矣,顾淮是最后一个他认识并且还在人世的同辈。
如今顾淮也走了,他是不是可以重新去投胎了呢?
宋知时陷入了短暂的茫然,他感觉自己的身体逐渐变得透明,力量也在逐渐消失。
想着想着,宋知时突然被一股强大的吸力吸走,那瞬间宋知时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顾淮对宋家的恩情,他可能只有来世再报了。
睁眼、闭眼……
睁眼、闭眼……
如此反复多次,宋知时终于确定自己活过来了。
他面孔朝上,出神地看着头顶上的蚊帐。房内寂静无声,只有尘埃在阳光的缝隙里翩翩起舞,泛黄的玻璃外时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没人知道这个破旧的老宅里,一位年轻人悄然经历了生死巨变。
宋知时是被肚子里的饥饿唤醒的,他抬眼看了一眼老黄历,红色的大字写着癸丑年六月十九,也就是1973年7月18日,此时已经是运动开始的第七年了,而现在的他只有20岁。
15岁那年,他被爷爷以送嫁为由强行押到了河洛,去年年末,又被迫“嫁”给了顾淮,由此开启了他人生最后三年的倒计时。
宋知时深深地叹了口气,虽然重生得略有些晚,但是他知道现在大姐还在京城,二姐就在本地,爷爷在某不知名的监狱服刑,只要大家都活得好好的,他就已经很满足了。
只是这里是哪里啊?他怎么没印象了。
这时,门外传来惊喜的喊声:“少爷,少爷您醒啦!”
宋知时看着眼前穿着破烂却精神的少年,过了半晌才认出他。
“小……小多?!”
宋多,宋老管家的孙子,运动以后跟着他一起被遣送到了河洛,与宋知时尴尬的家庭成分不同,宋多家是长工出身,是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凭此出身,宋多的哥哥很快就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宋多比他小几岁,目前还在读书,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深厚。
宋多把米汤放在瘸腿的板凳上,“哇”的一声扑到了宋知时身上:“呜呜呜,少爷您可醒了,您吓死小多了。”
宋知时僵硬地回抱住了眼前的少年。
这时他也想起来了,自己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前几天跟顾淮大吵一架,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才搬到宋多这里跟他一起住。
年代久远,具体事由宋知时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前世的自己非常傲慢。
当时他从省城最好的高中转学到这穷乡僻壤,因为看不上这里的教育,所以上课也不认真,校内人缘极差,也不讨老师喜欢。毕业分配的时候,便没有了他的名额,最后还是在顾淮的安排下,去了一个偏远公社做了老师。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