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名著]我在书中建皇朝(241)
大汉版的科举制跟明清的科举制还是有区别的,同样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但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读书人没那么多,所以乡试规模不大,地点也只有五个,分别为凉州武威,益州雒县,并州晋阳,国都洛阳以及扬州历阳。其中幽州的学子去并州考试,荆州的学子可以去益州或者扬州考试,至于被袁绍占领的几州,学子都可以去洛阳参考。
郭嘉率先看完所有资料,抬头看见林禹州,开口就道:“乡试地点确定了,各个考点的监考官名单呢?”
林禹州答道:“武威考点的考官名单已经拟好,洛阳的考官也好安排,至于益州,扬州和并州的考官,过几日朝会上,同众官员一齐讨论后,在做决定。”
荀攸放下手中的资料,“乡试的考题完全由各地考官自行拟定?”
“并非。”季盛彦清冷的声音传来,他道:“朝廷划分范围,乡试考官按朝廷规定出题。”
郭嘉眉头一挑,这么一来,乡试考的不仅仅是学子,还包括考官。同样的主题下,考官们拟定的题目要是相差甚远的话,出题浅显的一方,肯定会受到嘲笑。
“通过了层层考核所获得的荣誉,会让学子们趋之若鹜吧。”荀彧笑了起来,就这份科考举措来说,以后只要是进入学院学习,且通过结业考试的学子,都能取得秀才称号。秀才者,拥有教授他人学业的资格,而且只有取得秀才身份,才能参与科考。不过头两届科考规矩没有那么严,不需要学子们先考秀才,再参加乡试。
“通过乡试者为举人,可担任地方中下品级官职,同年需参加京城会考。”郭嘉敲着资料上的一行字,问道:“每个考点要录取多少人?”
“预计每个考点取五十人左右,会试总人数控制在二百到五百之间。”林禹州也没办法,东汉末年跟明清时期差距还是很大的。这个时期,读书人大多数掌控在士族手中,寒门士子的人数到底有限,不可能像明清那样能召集六千多学子参加考试。
林禹州很现实,他先运营前两届科考,用以打破士族对人才的桎梏,等到人才大爆发时,再图其他。他很庆幸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黄巾残余势力未清,伪朝廷势力肆虐,地方豪强受到打压,甚至有的小世家已经湮灭于战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可以顺理成章地通过武力手段将某些陈旧的东西碾碎。对他来说,把规矩彻底破坏重新建立,要比在原有的基础上修复简单多了。
“会试前一百名,取得进士资格,这个录人比列很高了。”
听到荀攸的话,林禹州点头,“朝廷缺人才,选□□的这一百人,会妥善安排他们的去处。”说完,他将资料打开,指着最后的一段道:“得进士者可参加殿试,殿试是由陛下亲自监考,殿试题目也是由陛下出的。”
荀彧猛地回忆起刘协近日以来废寝忘食地读书,还问了他很多奇怪的问题,如今想想,这些问题全与大汉局势有关,莫非那些问题就是陛下准备的考题?
荀攸瞧见荀彧的神色,就猜到他在想什么,陛下年纪小,心气却高,他是迫切希望自己有几个“天子门生”的,不过如此情况,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会激动吧?“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前三甲会打马游街,让天下人皆知,这份荣誉没人能抵挡。”
“其他不说,青史留名的事儿,竞争肯定激烈。”读书人都是谁都不服谁的,史上第一个状元,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知肚明,郭嘉拿折扇敲着手心,“如此,我都想参加科考了。
荀彧和荀攸深以为然,便是一直没说话的蔡邕,都流露出跃跃欲试的神色。
林禹州摇了摇头,笑着问道:“奉孝觉得自己会是多少名?”
季盛彦也将目光放到了郭嘉身上,似乎也在期待着他的回答。
郭嘉从来都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的回答也没让大家失望:“我若是参加科考,状元之位非我莫属。”
荀彧和荀攸对视了一眼,荀攸毕竟是奔四的帅大叔了,他摆出了一副不跟年轻人一般见识的表情,转头开始跟蔡邕交流起来。荀彧则笑着对郭嘉说道:“好久没有跟奉孝清谈一场了,不如约个时间,让蔡老为我们判裁如何?”
郭嘉兴致起来了,欣然应允。
蔡邕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非常乐意这个差事。可他只乐了一会儿,就转头看向林禹州,“将军,科考虽是一个很好的选才方式,但各个环节还需要仔细斟酌,考题,考官,考生,都不能有任何纰漏。洛阳,并州两地老夫不担心,可其他三地考点的考官,必须多方考较。”
林禹州目光微敛,蔡邕的话他明白,敌人要是想破坏科考,可下手的地方太多了,但真正能给这种选才方式造成不可磨灭伤害的,只有大规模舞弊。
“的确值得深究。”荀攸思考了一下,说道:“即使以王允为首的世家大族被将军压制住了,但这只是一时的,他们肯定会找机会还击。”
“贿赂考官,泄漏考题,任何一项,科考都经受不起。”季盛彦看向林禹州,说出的话语,很是森寒:“破坏考试者,杀无赦。”
林禹州点了点头,默认了季盛彦的话。
蔡邕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夫虽不相信会有学子用作弊的方式参加考试,可人心叵测,还是要做防范。我们都明白,科考成功,学子们就有了新的出路,天下格局风云骤变,某些人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利,恐怕会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蔡老的顾虑,我懂。”林禹州眼睛微微眯起:“对于科考,我们一定会做好万全准备。”
季盛彦又道:“考官人选定下后,剩余事情,交给贾文和。”
林禹州眼中闪过一丝幽光,他手下最厉害的情报机构,由贾诩负责。他本人虽不喜欢窥伺别人隐私,但特殊时候特殊对待。科考期间,他会让贾盯死每个考官,一旦有异常,暗探就直接出手。
郭嘉听到文和这个名字,就明白了季盛彦的意思,他加了一句:“伯逊也到洛阳了,他的特种营可以配合文和做事。而且五个考点,可以安排军队把守,有他们在,谁还敢造次?”
蔡邕同意郭嘉的观点,只是荀彧有些担忧,“凉,并,洛三地可以安排军队,益州与扬州要如何安排?”
“江东是孙坚的地盘,我见过孙坚的儿子孙策,是个可造之才。”郭嘉“唰”地一下打开折扇,“该给将军府上的几位少将军们一个历练机会,他们镇守扬州考场如何?”
“这主意不错。”荀攸虽不了解孙策和赵云,但他知道董媛和马超的能力,他捏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建议道:“凉州离益州近,可抽调一些凉州兵增援益州考场。”
“暂且这么定了,余下的细节,等几日后朝会再说。”林禹州起身后同季盛彦对视了一眼,身边能人多,他们身上的担子就可以分担出,这可比水浒世界轻松太多了。
第193章 三国建工忙(32)
冬月就这么忙忙碌碌的过去了, 转眼到了腊月。凉州例行举办了腊月大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凉州集市成了西北百姓最喜欢的日子, 也是大汉商贾汇聚之所。
甄尧带着新鲜货物进了武威郡, 他先去郡所换了兑牌,又拿着兑牌去找仓管, 花了半个多时辰, 将所有的货物归置好,他这才拿了集市宣传册,准备在集市上淘换一些新玩意儿。
自从甄家搭上凉州这艘大船之后, 在世家豪族间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董卓成为摄政王之后, 甄家更是上了一层楼。甄尧借着荀彧的光, 在凉州发展了很多人脉,如今就算荀彧一行人去了洛阳,他在武威郡照样吃的开。
站在武威郡城门口,甄尧感慨良多,七八年过去了, 武威郡的规模一扩再扩,现下已经是北方第一大城,而武威集市也有了固定的举办地点。时间很充足, 他不准备立即去集市, 想先在城内逛一逛。
在城门处寻了一个勤工俭学的小童做向导, 这也是凉州特色, 整个大汉也只有凉州一地做到了义学推广,让大多数孩子有识字的机会。每当想起这个的时候,甄尧就觉得凉州百姓上辈子肯定都是大善人,要不怎么就投胎到这里来了呢?也太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