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名远播的大佞臣原来是个美强惨(44)
他仰头看着赵嫣,这还是赵家出事以来他第一次见赵嫣。
被剥了盛气凌人的皮后,却也不过是个孱弱文人。
多年前,在市井人声的东街巷口。
春花开满枝头,草蔓过河岸,卖糖人的小贩卷着裤腿在吆喝。
甜腻的香气盈溢鼻腔。
“哥哥,我要吃炒糖人。”
“买了糖人先生交代买书的钱就不够了。”
“我不管。”
半大的少年囊中羞涩,无奈买了两串糖人,给身边珠圆玉润的小胖子只递了一串。
糖人雕成了小鹰的模样,栩栩如生,振翅欲飞。
小胖子问,“另外一串哥哥不吃吗?”
少年掐了掐他的圆脸,“还有茗哥儿的一串。”
后来少年没有买到书,被先生罚了戒尺,一双细白的手青了好些时日。
这么多年过去,连赵长宁自己都不记得东街巷口的炒糖人,他这样记着,又算怎么回事。
风云晦暗,将有惊雷和雨。
崔嘉闭了闭眼睛,再度睁眼,眉梢眼角已是一片冰冷。
赵嫣腕子上束着铁链,仰头看着九十九层的登云阶。
恍惚看到了十六岁的赵长宁撩起袍摆同众士子跪于登云阶下,妙年洁白,尽显风华。
新科及第的赵长宁得天独厚却并不骄矜,与当年他清流派的父亲如出一辙。
若干年后的今日,赵嫣第二次来到了这九十九阶登云梯下,却负着重枷而来。
他沉默的像风中的白杨,只一片背脊从未被岁月弯折和埋没。
楚钰高距金銮殿之上,他如今是这片江山的真正的主人。
把赵嫣踩在脚下,就是把权柄踩在了脚下。
赵嫣跪在金銮殿之下,百尺开外是明黄帷帐。
“赵嫣,你可知罪?”
赵嫣这样的人,哪怕沦落到这般境地,却连跪也跪的端正漂亮,他恭恭敬敬的行礼,手中捧着一道折子,弯下腰身。
“这是臣最后一道折子,请陛下御鉴。”
第七十四章
宫中新任的大太监戴高如今是御前的红人。
他从赵嫣手中接过折子,见折子表皮是烫金的锡纸,笔墨已干,字迹陈旧。
想必已写好多日,因常日隐藏在袖中而有些褶皱,却格外干净,像被人小心翼翼的珍藏。
帷帐后的楚钰从戴高手中接过了折子,嗅到折子上带着股淡淡的药香。
楚钰遂打开了折子。
白纸黑字,字体挺拔遒劲,颇有颜柳风骨。赵嫣虽然身负佞臣之名,却写得一手好字。
若非为这声名所累,一字也当千金难求。
“赵嫣自知罪孽深重,不求保全自己,但求陛下能保全赵家一门几百余口性命,如若陛下体恤,则无不认之罪。”
言外之意则是若不允,大可用尽酷刑,他一罪不认,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件棘手的事。
目至别页,上书竟是荣家私自刺杀陈家运粮官一事的铁证。
“如西北得知陛下作壁上观纵容荣家以军粮谋取私利,则失尽边关数万将士民心也。”
赵嫣这是在拿荣家的罪证来威胁他。
若不能保全赵家上下,荣家的罪证便要公诸于世。
楚钰皱了皱眉,此事传扬出去,西北的秦王如何能不生朝廷的嫌隙?
楚钰放下了手中的折子。
他没有想到赵嫣落魄至此,竟还能将他一军。
他自登基以来处处受到赵嫣所制,如今人进了牢狱,竟还能压制他。
楚钰的脸色阴沉的可怕,纵然戴高服侍他已久,仍暗自胆寒。
良久,他听到龙椅上的天子沉声道,“允了。”
赵嫣不知跪了多长时间,仿佛两膝在青砖上生了根,刺骨的凉意窜入四肢百脉。天际惊雷翻涌,似有暴风骤雨将至。
尖细的太监嗓音在耳畔响起,“陛下允了。”
赵嫣遂俯首再拜下去。
“以莫须有之罪名逼杀良臣,你可认罪?”
“擅吞国库五十万两金,你可认罪?”
“伤三品以上官家子弟,你可认罪?”
百余条罪名罗列下来,也不过是薄薄的一张纸,红口白牙几句话。
人人见这镣铐加身的首辅大人低眉敛目答,“我认。”
他平静的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眉宇间有几分释然之色。
多年身背的负累不见,低咳了几声,恭恭敬敬的再磕下去,便同他这位及人臣,腥风血雨的十五年就此作别。
君事已尽,家事已了。
敲锣打鼓搭建的戏台拆了,三三两两的看客们散尽,唱戏的戏子也该下台了。
楚钰不会知道,即便他执意要将赵家满门抄斩,赵嫣也未必真的会将荣家刺杀运粮官一时沸沸扬扬到天下皆知。
若朝廷失尽西北军心,朝政倾覆,家国罹难,他这十多年的心血便付之流水。
赵嫣比谁都清楚,这道折子一定能胁迫住楚钰。
所有人都以为赵嫣只是想保住赵家。
天下纵有千万人,懂赵长宁者无一耳。
赵嫣就像是下棋之人,他有条不紊的安排着他能伸手触及的一切,人人在他的棋盘上都是过河卒子。
他这一双搅动风云的手,最终也安排好了自己的死期。
“罪臣赵嫣,揽内阁之大权,行私利之实事,坏祖宗之成法,为世所唾骂,今上仁慈,不累无辜,判押解大理寺,秋后问斩也。”
天际沉云涌至,惊雷裂响,风声歇,大雨至。
宫内林花被雨浇筑,溅落的红蕊透着血气。
宣帝年间天子御审的第一案至此作结。
第七十五章
远在边关同突厥人搏杀的赵茗尚不知京城已经变了天。
他也还不知为了保住他的性命他的兄长都做了些什么。
他心中有一腔愤懑,执意要在战场中拼杀出一翻天地给瞧不起他的的兄长看。
正是这口气让他跟随着大军翻过雪山,匍匐过草原,在血海中杀过去。
赵家被贴上了厚厚的封条的时候,边关捷报频传。
赵家倾塌,抄家的官员们在赵家却并未见到如流言中金银满地,珠玉列堂的铺张奢华。
赵嫣出事前俨然散尽家仆,赵家空空如也,幽寂乏味,倒是更像墓穴。
赵嫣的卧房很干净,原先供奉赵夫人的牌位的案前吃了一层厚厚的灰。
赵夫人的牌位赵嫣让赵东阳和平安也一起带去了惠州。
或许他是害怕有些人糟践他母亲的牌位。
官员在卧房找到软枕边放的一柄金色的弯刀。
这可能是官员所见赵家最值钱的物事。金刀被收缴进了国库。
剩下的,都是书。
有拾遗名录,有志怪传奇,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至有许多早已失传的孤本。
赵家一门乃诗礼簪缨之士族,从赵家祖上便收藏了不少珍本。
至赵仕儒,即便是被流放,这些珍本也始终妥善安置。
后至赵嫣手中,更特意辟十几间书阁。
至此便不再只是刑部的事。
礼部同翰林院的纂史官都风闻而至,几日居于被封的赵府修纂和查验。
程沐便是这些史官其中之一。
一个二十来岁,将将传承了家族衣钵的年轻人。
他已在赵家挑灯多时,这些孤本对于史官来说每一本均价值连城。
而让程沐震惊的是,无论传世孤本亦或是闲庭杂记,每一卷都有翻阅和作注的痕迹。
他手中捧着的书卷,是前朝隐士所著之杂记,正本早已遗失多年。
杂记边页均是少年赵长宁义愤填膺的笔触,句句称这位大儒为懦夫。
“岂因祸及而避之。”
注于建安十五年,栩栩如生的洒脱少年形象跃然于眼前。
建安十五年,正是赵嫣高中的时候,并不难想像当时的盛景。
从他翻过书卷中的注解不难看出赵嫣少年时候的鸿鹄志向。
大约每一个读书人想做的都是能流芳百世的名臣。
再至后来,书注愈发晦涩难明,少年人的张扬无惧渐渐便从书页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