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下次帮忙,这下次也来得太快了吧?!
姜树不理解:“不是,你们俩干嘛要再买一头骡子啊?”
沈青越:“进山能多带点儿东西啊。”
姜树:“那买驴啊,一头骡子够买两头好驴了,背的东西还多,耐力也好。”
沈青越:“不,我就喜欢骡子。”
姜树:“……”
行吧。
反正不是他掏钱。
自从知道沈青越一张竹帘大概卖多少钱,一天工钱要发多少钱,一天能编几张竹席后,他就对沈青越的财力有新的认知了。
买头骡子骑怎么了?
就是想买头骡子吃,他也管不着,沈青越也吃得起。
姜树偷偷腹诽,心里又酸又羡慕,羡慕完了还挺佩服。
他怎么就赚不到这么多钱呢?
不过他也是实在想不明白,沈青越都这么有钱了竟然还窝在他们村不出来,难不成他是想超过江大爷,争做姜家村第一财主爷吗?
不理解。
赚那么多钱不到县里花,天天窝在山上吃野菜有什么劲?
他不理解。
村里人也不理解。
怎么出去一趟,姜竹和沈青越一人骑着一头骡子回来了?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用两头骡子拉着车,结果谁也不坐车,非得骑着骡子往回跑。
“坐车不比骑骡子舒服么?”
跑远了确实是坐车更舒服。
但是骑骡子更快啊!
他们家新骡子还特别快。
跑起来不管不顾地疯跑,颠得他屁股疼,跑了没一会儿他和姜竹就换过来了。
路上他还给新骡子起了名字——
二十两。
买它花了二十两,这二十两就像打了水漂。
看上去多俊俏的骡子啊,比酱酱还高一点儿呢,在市场时候怎么看怎么稳重,一跑起来和稳重一点儿不沾边。
让它拉车,沈青越都怕它把车甩进沟里。
就这,据说它爹还是匹军马呢。
贼能跑那种。
姜竹倒是喜欢,一路上和二十两磨合,他们回家速度比只有酱酱时快了将近一半。
连听话的酱酱都被带疯了点儿。
进了村,说几句话的功夫这祖宗就把别人家伸出墙外的梨树给啃了。
沈青越:“别叫二十两了,叫闯祸精吧。”
姜竹不愿意。
自己想了一天,给二十两闯祸精想了个拉风的新名字——
追风。
第149章 幼学童蒙
有了追风, 姜竹像是得到了称心如意的新玩具,每天都要出去遛半天。
说好的一起去登山呢, 结果每天早上沈青越画着画着姜竹就不见了。
从前走之前还跟他说一声或者写张纸条,告诉他去哪儿了。
这倒好。
遛骡子不算出门,一转眼人和骡子全没影了。
沈青越走到牲口棚,看见孤零零在里面被鸡吵的酱酱,吐槽道:“你爸爸不爱你了。”
酱酱:“……”
沈青越:“你看看,有了新欢人都不一样了。”
刚给追风刷完毛, 准备回来换酱酱的姜竹:“……”
沈青越:“哎哟,大忙人回来了?还记得你扔在棚里的傻儿子么?”
姜竹:“……”
“追风,追风,天天就是追风, 是他要追风还是你要追风?”沈青越抬腿用膝盖撞了下姜竹屁股,“你听听, 追风和我们酱酱是一个品种的骡子吗?”
姜竹笑着回手拽住了沈青越的腿, 往他身前拉了拉。
沈青越小跳了两下撞他身上, 被姜竹抱住。
姜竹:“那你再想个名字?”
沈青越:“不想, 想不出来, 要么让酱酱叫闪电吧, 你不是出门不好意思叫他吗?”
“现在全村都知道他叫酱酱。”姜竹摘了沈青越脸上的口罩亲了两下, “去山上玩吗?”
“我哪知道你和追风有没有空, 现在咱们家追风是老大, 你是老二, 连那几只鸡都要排我前面。”
姜竹:“你是老大, 我排第二,他们不排,都听你的。”
他话锋一转, 幽幽道:“你老在画画,我也不知道你有没有空。”
“哎哟?”沈青越捏捏姜竹的脸,“恶人先告状啊,又跟谁学这么撒娇的?那我不画了,捆你身上,让你一天十二个时辰走哪儿都带着我。”
姜竹笑:“还是画吧,眼看就要画完了。”
那可是他们青竹书院第一本书呢,要把青竹书院印上去的!
沈青越:“呵。”
姜竹给他捏捏手腕:“我们是不是该盖书院了?”
“嗯?”
“不是快要画好了吗?都要印出来了,我们书院才只有一个牌子。”姜竹没受过什么画饼诈骗,总觉得书都要印了,书院还没有,像是诈骗。
前几天他还去看了,沈青越随手找块儿木板写的“青竹书院”过了一冬天一春天,都有点儿掉色了。
沈青越故意道:“有牌子还不行吗?”
姜竹:“……”
沈青越笑:“赵先生他们是不是想回山上上课了?”
姜竹:“嗯。”
在村里好是好,遮风避雨,冬天暖和,上下学近也方便,但是太随意了。
谁家有什么事,就会跑到课堂喊人。
有时候是大人要下田,喊孩子中午早点儿回家做饭,不要乱跑。
有时候是要带着孩子去走亲戚,课上到一半,过来找人。
还有家里什么东西找不到了,不知道鸡喂没喂的,弟弟妹妹要找哥哥姐姐的……
总之,什么都能进门打断课堂。
偏偏村民们自己意识不到这是有问题的,小孩儿们也很爱看有人来,只要来个人,就需要花一到两刻的时间重新恢复秩序和气氛。
要是村里有人吵架、来了货郎,哪怕是谁家狗跑了,鸡跑了,那群还没什么定性的小孩儿都忍不住趴到窗边往外看。
尤其是下午上课年纪更小的那一批,管都管不住。
更绝的是赵先生要是吹笛子教孩子们唱歌,窗外、院外,能凑一群大爷大娘来听。
搞得赵先生根本就吹不下去。
天暖和了,他就想领着孩子们回山上了。
“走,去看看。”
“嗯。”
沈青越戴好口罩,骑上酱酱,姜竹骑着追风,一起沿山道下来,再拐到竹屋那儿去看。
天一暖和,笋疯长,都钻出来长挺高了,沈青越调侃:“赵先生他们回山上开学第一课,说不定就是挖竹笋。”
姜竹:“不会的。”
其实村里的大娘们从冬天到春天,没少来这儿挖笋。
这片儿他们清理过,没竹子只有笋,比别处好挖。
等开课前到村里喊一声,他们提前把笋挖了就是了。
多挖两年,附近的竹鞭挖尽了,也就好了。
竹屋怎么都好说,不过盖书院就麻烦些了。
按照赵先生给他的参考,一间像样的书院需要的地方还挺大的。
而且在山上盖房子和山下不一样,山上都是石头,地基都比山下难弄一些。
买了砖瓦也不好办,得靠人和牲口一点一点儿往上背。
不过好在有了竹帘作坊,他们不太发愁钱的问题了。
《长腿鸟》第二册也已经开卖,池远舟、张叔阳先后也给沈青越送了两回银票,足有五百多两,他们钱足足的。
就是人手不太好找。
马上是夏收,这阵子最紧要的就是收麦子。
今年春天比较旱,又有一场倒春寒,收粮食肯定要比去年减产。
他大伯每次下地看麦子都忧心忡忡的,生怕临到收割前再来场急雨,恨不得自己站地里替麦子长。
沈青越:“不着急,慢慢来嘛,咱们先规划好,而且花钱雇人盖书院和积攒石头有空再修一下的仓库又不一样,肯定会更快。”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